木构雅砌艺苑掇英:-华堂夏屋散步(八)
作者: 刘森林  年份期号: 2001-第4期 刊名: 家具与室内装饰 关键词: 历史演变 土楼 建筑史 结构特点 中国 毡包 木构平顶 
描述:寨堡土楼据载,中原汉人有多次大规模的迁徙入闽.第一次入闽是在东晋"衣冠南渡."第二次入闽是唐武后时期,陈氏父子南下"征蛮",唐末河南王审知起兵率兵入闽,客家先人从并州、豫州、司州等地数以迁徙,于宋末元代明初南迁闽西.虽然在风格语言上,长期保持中原特点,但当地山高林密,盗匪出没,加之客与居民之间争斗不息,安全防范就成为建造民居的一个重要原则,如此便形成了聚族而居,营建集合式住宅的传统,福建闽西永定、上杭、樟洲、龙岩及粤东一带,散布着许多富有特色的闽西寨堡土楼,夯土技术令人赞叹不已.
从闽南方言看两岸同源同根
作者: 陈伟建  年份期号: 1999-第11期 刊名: 台声 关键词: 普通话 闽南方言 闽南地区 河洛人 汉语方言 郑成功 《台湾语典》 闽南人 闽南话 《切韵》 
描述:闽南方言是汉语的重要方言之一,它主要分布在福建闽南地区、台湾大部分地区(约占台湾全省人口的75%)广东潮汕地区、海南省、浙江南部的平阳、玉环一带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。据统计,全球讲闽南方言的约有5000万人。由于闽南方言保留较多的古音、古义,有较高的学术价值,因此引起海内外许多学者的重视。在海峡两岸人民交流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,透过闽南方言的研究,不仅能寻觅更多的知音,而且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,更有现实意义。闽台同源血脉相连袁家驿先生主编的《汉语方言概要》一书中说:“中原人民迁移入闽的过程,
漫话客家风情
作者: 关光琪  年份期号: 1999-第5期 刊名: 金秋科苑 关键词: 客家学 黄河下游 研究机构 客家先民 客家人 闽粤赣边区 客家风情 永嘉之乱 客家土楼 世纪初 
描述:客家是汉民族中一个相当独特的民系,自从近年掀起了波及东西两半球的闽西客家土楼旅游热之后,客家更受到世人的瞩目,海内外相继成立了客家学研究机构。以下从几个侧面介绍一点客家风情。客家历史渊源客家的祖先原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汉人。公元四世纪初,西晋末年发生永嘉之乱时,他们衣冠南渡至长江以南,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东晋政权后,客家先民又移居鄱阳湖一带;后复经唐末、宋末两次社会动乱辗转南迁至今闽粤赣边区定居。他们相对于先行南迁的汉族河洛系(闽南语系)、粤海系(粤语系)居民及地方土著(畲族为主),因后到,而被称为客家。主户土
我国古代海外交往的佐证
作者: 陆波  年份期号: 1995-第11期 刊名: 风景名胜 关键词: 延福寺 闽越文化 海外 西晋太康 历史文化 泉州 九日山 个性鲜明 清源山 中原文化 
描述:清源山好像一条巨龙,从碧波荡漾的金溪飞腾而出,蜿蜒起伏,游经北郊,直奔东海。九日山是巨龙的龙尾。它位于泉州西郊十里许,耸立在晋江北岸,高不过98米。三峰鼎峙,奥衍明秀,是闽越文化、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长期交融,从而形成个性鲜明的泉州历史文化的起点。远在西晋太康九年(288),佛教徒就在九日山南麓建造延福寺。晋代衣冠南渡,聚居晋江沿岸之晋人,每逢重九,必联袂登山望乡,故山名九日。南朝梁普通中(523),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泛大海来中国,途经兹寺。因取梵文,译正了义。(北宋曾会《重修延福寺碑铭》)居延福寺翻译佛经,
古越精神与现代理性的审美错综——鲁迅《铸剑》新解
作者: 杨义  年份期号: 1991-第3期 刊名: 绍兴师专学报 关键词: 剑文化 复仇 越绝书 精神世界 眉间 鲁迅 古越文化 反讽 审美世界 黑色人 
描述:一《汉书·地理志》概述了吴越地理历史沿革之后,画龙点睛地剔出了地域风气、“吴越之君皆好勇,故其民至今好用剑。”剑文化是古越文化的一大特色,堪与东晋衣冠南渡后的书文化并列为于越文化的千古二绝。假若要谈论鲁迅的精神世界和审美世界,是不可忽略古越文化这种剑书交替互补的奇观的。自精神发生的特定角度而言,鲁迅当是古越或会稽文化的苗裔,他对乡邦先贤风物有深切的眷恋和领会,在《理水》、《铸剑》等一系列作品中,
勤善相和 向外求美——三明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初探
作者: 陈华炎  年份期号: 1996-第A1期 刊名: 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关键词: 求美 中央苏区 地域文化 劳动歌 南北文学 相和 艺术特征 抗日战争时期 民间文学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 
描述:三明地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,境内山区丘陵居多,有“七山二水一分田”之说。但是三明是福建与内地联系的主要通道,而且历史上曾是“衣冠南渡、八姓入闽”的桥头堡和聚居地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,中央苏区21县就有5个县建立在这里。抗日战争时期,省府内迁永安,成为抗日的后方基地。三明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与特殊的人文环境(语言、风俗、经济、历史)相结合,必然会产生一种独具特性的地域文化。
抗战史研究中一个被忽略的课题:我国抗战时人口西迁与难民问题
作者: 刘敬坤  年份期号: 1995-第4期 刊名: 民国春秋 关键词: 抗战史研究 第二次中日战争 安徽滁县 西南山区 抗战时期 难民收容所 东部沿海 抗日战争时期 人口西迁 西部山区 
描述:《第二次中日战争史》作者吴相湘先生(在美定居)认为,截至抗战时期,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过三次“衣冠南渡”。第一次是“五胡乱华”的中原板荡时期,晋琅玡王司马睿即位建康(今南京),称晋元帝,于是大批高层次社会地位及文化教养的中原氏族相率渡江南迁,形成了我国文化史上的建康文化。东晋和南朝的宋、齐、梁、陈,为了免除中原南迁氏族的思乡情绪,在江南侨置州郡,如在常州侨置南兰陵郡(兰陵郡在今山东临沂)。江南人氏戏称这些南渡
论明、清两朝福建人口的衰盛以及丁税对人口发展的影响
作者: 陈景盛  年份期号: 1983-第3期 刊名: 福建论坛(经济社会版) 关键词: 武帝时期 两晋时期 汉武帝 明万历 闽越族 汉族人 永嘉之乱 越王勾践 福州城 汉高祖 
描述:闽越族是福建最早的居民。秦末汉初,越王勾践的后代无诸曾佐汉灭秦伐楚,军功卓著,被汉高祖刘邦封立为闽越王,都东冶(今福州城内)。汉武帝时期,闽越王郢等闽越族贵族集团先是挑起侵犯东越与南越的战争,继又起兵拒汉,几经较量,闽越国终被西汉所灭。为了根除后患,汉武帝于元封元年(公元前110年)下令闽越“迁其民江淮,遂虚其地。”于是原来仅数万人左右的福建人口更加稀少。两晋时期,北方战乱频纷,大量汉族人民南下,如西晋末“永嘉之乱,衣冠南渡如闽者
论明、清两朝福建人口的衰盛以及丁税对人口发展的影响
作者: 陈景盛  年份期号: 1983-第3期 刊名: 学术评论 关键词: 汉高祖刘邦 两晋时期 秦末汉初 元封 无诸 越族 永嘉之乱 人口经济 闽越 西晋末 
描述:闽越族是福建最早的居民。秦末汉初,越王勾践的后代无诸曾佐汉灭秦伐楚,军功卓著,被汉高祖刘邦封立为闽越王,都东冶(今福州城内)。汉武帝时期,闽越王郢等闽越族贵族集团先是挑起侵犯东越与南越的战争,继又起兵拒汉,几经较量,闽越国终被西汉所灭。为了根除后患,汉武帝于元封元年(公元前110年)下令闽越“迁其民江淮,遂虚其地。”于是原来仅数万人左右的福建人口更加稀少。两晋时期,北方战乱频纷,大量汉族人民南下,如西晋末“永嘉之乱,衣冠南渡如闽者
什么方言朗诵唐诗、宋词近于原来风韵?
作者: 谢家群  年份期号: 1983-第1期 刊名: 情报资料工作 关键词: 地方开发 朗诵 风韵 闽南方言 宋词 东南沿海 秦汉时代 唐诗 
描述:如果你用普通话去念唐诗、宋词,会感到不协韵或者是拗口,而用闽南话朗诵唐诗,宋词就声韵铿锵,这是为什么?因为这一带地方开发于秦汉时代,在流行古汉语的基础上,随着晋代“衣冠南渡”,大量汉人迁移至东南沿海,唐代军兴福建,以至宋室后裔定居闽南,使“中原音韵”成为闽南方言的主要原因。
< 1 2 ... 24 25 26
Rss订阅